當前,新階段的環境是:經濟的新常態使大宗貨物流通量增速下降、商品的提檔升級速度加快、進出口商品品種和渠道發生重大變化。這些變化,要求物流園區也要發生變化,說明新問題已明顯顯現:
物流園區需更加合理的布局。包括國家級物流樞紐、區域性物流樞紐的布局,以及各類專業物流園區的布局。也包括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中,海外物流園區和國內物流園區的配比布局。雖然我們建設了足夠多的物流園區,但真正經過科學論證、主動布局、適應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園區還不多見,更不用說海外園區的布局了。
既有物流園區的二次規劃已迫在眉睫。此前的物流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率低、資本技術構成偏低、設施設備不能滿足快速響應電商、快遞的需求等問題,需要盡快解決。存儲型的物流園需盡快改造為流通型、分揀型的園區;單層庫房也會向多層庫房發展,隨之而來的是裝卸搬運設備的更新,集裝化裝備的使用,信息化、機械化、自動化的應用。這就需要我們對園區進行新一輪的規劃改造。
物流園區的標準化。包括作業、管理、包裝、建筑設計、運輸車輛、裝卸搬運設備的標準化。多式聯運是提高物流效率的有效方法,但如果貨物包裝、裝卸設備、集裝箱尺寸等不能在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通用,多式聯運就是空話。此外,還有道路、庫房、站臺、托盤、貨架、貨場、地面等的標準化,急需有統一的標準。只有實現了物流園區的標準化,園區才能打破孤島狀態,實現互聯互通。
物流園區要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物理上的集聚。不久前,國家發改委發布《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》,要求到2018年,全國80%左右的主要港口和大型物流園區引入鐵路。我們不去評論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行性有多大,單就物流園區引入鐵路這一點,是十分必要的。在現有的物流園區中,大約只有40%的園區擁有鐵路專用線,如果補建鐵路,其規劃、投資、建設、運營等,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。